南中國海,這片浩瀚遙遠、美麗神秘的海疆,一直以來都遠離世人的目光。直到三沙市的設立,才將她正式拉進了“城市”的范疇和大眾的視野。
其實在此之前,真正揭開南海神秘面紗的,是這片海域上空覆蓋的通信網絡,十余年來,一直默默堅守在這邊廣袤的海域之上。直到去年3月,這個默默堅守的信號才開始為世人所知:菲律賓派出一艘漁船運載士兵,在南海突破中國海警船的封鎖,非法抵達仁愛礁運送補給。為挑起事端,菲方在船上安排了多名外國媒體記者隨行。當各國記者抵達仁愛礁時,收到的卻是一條Welcome to China的短信。
如今,隨著西沙東島4G基站的順利開通,中國移動實現了對西沙永興島、趙述島、金銀島、珊瑚島、中建島、琛航島、東島全部7個人居島嶼的4G覆蓋。但在這“海疆萬里遠,音信瞬時達”的背后,卻有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相關報道】 ◆ 將服務遍及天涯海角
◆ “南海衛士”的酸甜苦辣 >>更多內容
田芳又回到了大欽島。
她是首屆“十大最美通信人”、“中央企業勞動模范”、“中國移動最美移動人”……田芳出名了,然而載譽而歸的她仍舊奔波在海島的各個角落,和熟悉的客戶打著招呼,為了網絡施工加班加點,生了病還是能扛就扛。
這不禁讓人回想起,她被評為“最美通信人”后的獲獎感言:我會繼續堅守在這里,做我應該做的事情。
拉桿箱里的營業廳
碌碌,碌碌……
【相關報道】 ◆ 奉獻精神永不過時
◆ 渤海最深處無悔的堅守 >>更多內容
在通信業界,徐珺被譽為“中國光纖接入第一人”,他的創舉,使光網普及中的入戶瓶頸得到技術性突破。在上海,光網裝維員叫他師傅,市民稱他服務專家;世界技能大賽信息網絡布線項目國家隊選手把他當堅實后盾。安全、美觀地將光纖送入千家萬戶,凝聚了徐太多的心血,也成就了一名通信工匠的光網夢想。
干了18年線務員的徐珺說,當年的螺絲釘在這個嶄新時代仿若找到了另一種定位:如堅固的盤根,執著地支撐在不起眼的磚墻上,好讓稚嫩的光網漸漸引蔓抽芽,花開綻放,每一個人都將嗅到它的芬芳。
【相關報道】 ◆ 匠人精神吐芬芳
◆ 轉型先鋒 “光網”技師 >>更多內容
南京電信公司大樓的一間辦公室里,我正等著楊春澤繼續未完的采訪,約定的下午兩點已經到了,他打來電話說抱歉要推遲一會兒。這是一個下著微涼小雨的深秋的午后,窗戶玻璃蒙上了一層霧氣,整棟大樓靜得能聽見電梯上下運行的聲音。“來晚了!抱歉。”楊春澤笑著快步走了進來,原來他中午去做產品測試了。“這是什么新發明?”我見他手里還拿著一個設備,于是問道。“這是個無線保障設備,當用戶出現故障時,該產品可以第一時間提供無線上網備份,簡單實用,同時手機里自主研發的無線信號檢測軟件,也可以迅速幫助用戶判斷無線信號的強度是否能滿足無線設備工作條件,顯著縮短了修障時間。”
“我看到的都是你研發好的產品,沒想到今天目睹了一個測試中的產品。”在和楊春澤走向他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時,我和他開玩笑,“不過,你哪來這么多創新的點子?”
【相關報道】 ◆ 創新,絕非來自偶然
◆ 平凡的崗位 不平凡的業績 >>更多內容
采訪郭立興有點吃力,無論問起什么事他總是輕描淡寫幾句帶過。用同事的話說,一方面是他納言,二是他覺得習以為常沒啥好說的。同事們說小郭是全能型技術專家,但他卻總那么親切謙和,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有人說,內心有深情的人往往很恬淡,小郭就是這樣的人。
小郭其實也不小了,今年已經是他第三個本命年。從2002年大學畢業加入北京聯通機動局,經過13年的磨礪,他已經成長為應急通信人中的佼佼者。
應急通信是國家賦予通信運營商的特殊使命,是央企肩負的神圣職責。北京聯通機動通信局由上世紀60年代的戰備應急通信轉變而來,發展成“戰時應戰、急時應急、平時服務”的國家專業應急通信保障隊伍,主要擔負著重大國事活動、搶險救災、經濟建設的通信保障任務。因此,小郭從事的應急通信工作總是跟“大事、大災”聯系在一起。
【相關報道】 ◆ 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網絡維護工作枯燥嗎?”
“沿著正確的道路每前進一小步,都會讓我甘之如飴!”
“創新路上一帆風順嗎?”
“這不可能,未知與不確定才是創新的最大魅力!”
“如何看待你的創新成果?”
“通過我的創新讓大家少走些彎路,讓客戶享受到更好的服務,我就心滿意足了!”
【相關報道】 ◆ 創新引領前行
◆ 接通客戶神經的網絡創新“超人” >>更多內容
10月15日深夜23時,遼寧省丹東市,氣溫已低到六七攝氏度,深秋的寒風開始肆虐。記者跟隨全國十大最美通信人之一 ——遼寧鐵塔室分建設項目經理何立軍,從沈陽長途驅車來到沈丹高鐵丹東部分錦江山段隧道檢查通信工程施工情況。這不是何立軍第一次來到這個長達4.6公里的隧道檢查通信覆蓋工程,但這一次卻顯得更為重要,因為距離交付三家運營商使用的日子只剩十多天。4.6公里隧道中,有著9處放置通信設備的洞室,“鐵軍”老何用手探測每一米漏纜擺放的位置,事無巨細地檢查每一處洞室的通信設備情況。16日凌晨3時城市已經完全入睡,當記者拖著沉重的步伐饑腸轆轆地走出隧道,53歲的“鐵軍”老何依舊步履矯健,迅速召集監理單位、施工單位人員現場研究存在的問題,他的聲音在寂靜的凌晨顯得格外響亮。
【相關報道】 ◆ 鐵塔精神創佳績
◆ 網絡規劃能手 室分共享專家 >>更多內容
對王小峰的第一次采訪,最后確定只能在首都機場到賓館的車上進行。
他的日程安排得實在太緊了,每個小時都有必須去做的事情:馬不停蹄地轉機,從沙特首都利雅得飛香港,再飛到北京停留一天,又要趕第三天最早的航班回杭州,幸好幸好,今年的中秋節他能和家人有一天短暫的團聚,隨后又要飛回沙特。
“習慣了。”高高大大的王小峰笑嘻嘻地說,“每次回來都是這樣的。”
“想家嗎?”“當然想。”他掏出手機給我看,屏幕上是他可愛的雙胞胎兒子。“35個月大了。”王小峰用浙江人獨有的計算年齡的方式向我解說。
9年了,中國通服浙江工程公司沙特分公司副總經理王小峰,每次回國都這樣來去匆匆,有時甚至一年也回不了一次。
【相關報道】 ◆ 開拓者的力量
祖國北疆的小興安嶺深處,最冷的時候達到零下四十五六攝氏度,如果將一盆熱水從樓上潑下,熱水灑落兩三米后就會變成雪花。當大部分人在家里“貓冬”的時候,有一位聯通人卻不顧嚴寒,奔走在鄉間,用戶一個求助電話,他就會第一時間趕到,為用戶排憂解難;當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來臨時,為了確保災區通信暢通,為了保護集體財產,他拖著傷腿豁出去了……
他姓馬,也屬馬,他是妻子眼中的老好人,也是鄉親們眼中的“技術大拿”;鄉親們以前常叫他“小馬”,現在則尊稱他為“馬司令”,他就是黑龍江聯通伊春市嘉蔭縣分公司常勝支局支局長馬樹成。在常勝鄉,馬樹成是唯一一位聯通員工,為了讓當地群眾享受優質的通信服務,他一個人撐起了整個支局,在這片土地上奔波操勞,無怨無悔。
【相關報道】 ◆ 平凡中鑄就不平凡
◆ 馬樹成個人先進事跡材料 >>更多內容
記者問扎西平措局長,你們的職業信仰是什么?他說:“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們。”
“你們往災區趕的時候,心中想念家人嗎?”隊員們回答我的是沉默,或是眼眶里強忍住的淚水。
宋濤和隊友在唐家山堰塞湖壩頂堅守9天,伴隨他們的是腳下不時顫抖的大地。記者問:圓滿完成通信保障任務了,咋想的?宋濤說:想回家,想親人!
坐在記者對面的這些人,樸實的話語中滿是溫情,真誠的眸子里透著堅毅。他們,在汶川大地震中冒死搶通,架起重災區應急通信網;千里奔玉樹,火速赴舟曲,翻越雪山進寶興,為鄉親們送去希望;不辱使命、萬無一失地完成世博會等國家盛會以及嫦娥奔月、神舟飛天系列衛星發射的通信保障,彰顯通信人的力量。
【相關報道】 ◆ 忠誠寫就大愛
◆ 做人民滿意的通信鐵軍 >>更多內容
1
2
3
4
5
6
7
8
9
10